写在入职满8周年之际

Posted by MaZhaoxin on June 24, 2021

8年前的今天(2013年6月24日),我正式办理了入职手续,开启了工作生涯。

报到与入职培训

华为有集中入职培训的传统,报到时间需要提前预选。一开始我在报到系统里选的是7月11号,后来答辩比我预计的要早,而我又没有什么毕业旅行之类的规划,就想早早的去报到,毕竟报到了就开始有工资了。可是再往前的日期都预约满了,我通过微博找到了一位上研的HR(Chen Zhishuo),在他的协助下才得以提前到6月20日的报到批次。

报到须知上写着“着装方面,男士请准备领带、白色衬衫、深色西装”,而我这穷学生哪有现成的西装,我女朋友就斥巨资帮我购置了一套正装行头:西装、领带、衬衫、皮鞋、甚至还有袜子——一应俱全。我像宝贝一样带到上海,第一时间挂在衣柜里,怕起了褶子。可惜后来也就拍工卡照时穿了下,培训时好像只需要穿衬衫就行。再后来结婚时也没用上,迄今为止就穿了那几天,真真浪费了金钱和感情。

报到后先暂住在公司提供的公寓里,都是双人标间,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一间房。那几天过的还是很happy的,一方面是有新鲜感,另一方面是华为的大队培训的确搞得有模有样:一大早集合跑步做操,然后坐车去上研,5天的培训期内每天都安排的满满当当,一直到晚上九点左右,再坐车回公寓。培训内容有公司章程学习、优秀师兄师姐传授人生经验、头脑风暴、看电影等等。我记得当时看的电影是李幼斌主演的,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过程的电影——《横空出世》,从这也能看出任正非或者华为对待研发的态度。那几天白天就听各种培训课,熟悉上研基地的环境,晚上回到公寓悠哉悠哉地看dota2比赛,甚是惬意。

入职前期还有件很重要的事情——租房。公寓只给住18天,我们要在这段时间内找好房子。我和那位同学一起找了几天,最终在一个二房东手里租下来了4间群租房里的两间。我记得房租好像是900块钱一个月,房子在5楼还是6楼来着,没电梯,胜在离公司近——公司往西骑车10分钟。4间里有一间是卫生间、厨房独享的一居室,我们和另一个住“阳台改”的哥们share另外的卫生间和厨房。说是“厨房”,其实就在入户的地方有个燃气灶和抽油烟机而已。反正就是个晚上睡觉的地方,对公共空间也没啥要求,房子有空调就已经很好了。我女朋友到了暑假来看我,我去上班时竟然连空调都不舍得开,晚上就去超市拎了台风扇。再后来一房东把房子卖掉,二房东赔给我们一个月房租让我们一个星期内搬走就是后话了。

培训期满的周五下午,各部门派“导师”去培训教室领人,我和那位同学当时属于同一个四级部门。这里的“导师”就是带新人的mentor,我的“导师”当时胡子拉碴、一脑袋鸡窝一样的头发,我还以为他年龄很大,一口一个的“师父”称呼不停,后来才知道也就比我大三四岁而已。“导师”会帮新人熟悉工作环境、制定实习期的计划、带着新人认识一下同部门的同事等等,各公司应该都差不多。当时部门的办公环境跟大学的机房似的,没有格子间,一人一张1.2m长的白桌子,4人一排,两排面对面拼在一起,最头上再横一张桌子,坐个“头头”。他们称这一堆桌子为一个“岛”,头上的那位即为“岛主”,岛与岛之间是各人的保密柜,用来存放些个人物品。由于用的电脑全都是“瘦客机”,每人两个显示屏倒也不是很拥挤。这么坐的好处是方便大家沟通,缺点是吵,这种办公环境一直到3年多后才改为了格子间。

步入正轨

正式进入部门后开始做项目,值得庆幸的是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预研项目,进度不赶,好多东西大家一边讨论研究一边做,我从中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。前面提到的“导师”在我入职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被借调到了微波组,真正对我起到指导作用的是这个项目的系统工程师鹏哥。

虽然过去很久了,有很多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:

  • 用40nm工艺调12GHz的分频器,周末自己修改layout、抽寄生;
  • 周末我在屋里睡懒觉,被老朱打电话叫去加班,其实我正准备一会去看周董打球;
  • Merlin投片前有几个case没跑完,熬的有点晚就索性在会议室睡了一觉(多亏有午休床);
  • Merlin回片后环路工作异常,大家围在一起用片上数据采集接口分析讨论;
  • 虽然分频器工作的不好,但还是拼凑了一篇专利;
  • 实测发现QNC存在很低频率的周期性异常,我通过分析代码发现了截位导致的累加器溢出bug;
  • 1102回片后一堆人等着PLL工作起来,我去debug发现有个寄存器配置的不对,PLL工作起来后大家一哄而散各忙各的;
  • Dolphin时根据鹏哥的建议做了个notch filter进去,实测效果非常好,激动的我在实验室直拍桌子;
  • 我研究了一套相位噪声建模方法,模型仿真出来的相位噪声与实测几乎一致,后来还发现、解释了底噪wander现象,从此我对模型的信心大涨;
  • 6351回片后芯片控制异常,后来我发现上位机计算奇偶校验时少算了一部分;
  • 在鹏哥的指导下测两点调制,观察path timing mismatch对phase error的影响;
  • 鹏哥像写学位论文一样写了份设计报告,成为我经常翻看学习的经典材料;
  • 我写了一些自动化测试脚本,从此PLL组测试程序不求人;
  • 有次EVB需要负电压,有个同事没注意接错了,钽电容就爆了……
  • 有次正在实验室忙活突然有人说起火了,大家赶紧往外跑,后来才知道是有人拆手机用螺丝刀弄坏了电池;
  • 周末去泰瑞达帮忙调试程序,顺便羡慕别人的悠闲生活;
  • 还打车一个多小时去紘康支持,回来时都晚上了;
  • 第一次坐飞机就是独自一个人直飞美国,还需要在美国转一次机,我还把单反相机、笔记本之类的贵重物品托运,现在想想真是心大……
  • 一年两次的消防演习时园区里乌央乌央集体散步的人;
  • 特别喜欢上研餐厅的食物,每次中午吃称重自助里的烤培根青瓜卷和炸龙利鱼就会很开心,在清真餐线还可以吃到拉面和羊肉串,后来别的餐线还有煎饼果子、小馄饨、油泼面、麻辣烫甚至飞饼;
  • 每天午饭、晚饭后围着园区散步、闲聊;
  • 晚饭后一起去打乒乓球;
  • 周董拿着电脑去我租房的地方拍车牌,因为我的反应迟钝浪费一次机会……
  • 拍碎了同事的水杯(◎_◎;);
  • QA姐姐每次从成都去上海都给我们带冷吃兔,每次连花生米都被捡得干干净净;
  • 新加坡的同事去上海还会带肉脯;
  • 上海的同事从国外回来就会带巧克力——美食真是能稳定唤起美好印象的东西;
  • ……

有时候我也在想,为什么在上研的三年半里留下的好印象居多,可能是

  • 当时做的东西偏纯技术,没有产品交付的压力和琐事,可以享受到“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”;
  • 当时的讨论氛围非常好,遇到问题大家会坐下来(有时候直接去实验室对着测试平台坐一圈)讨论分析,而不是先想锅该怎么甩或者有个倒霉蛋去debug而其他人围观;
  • 项目组直接交付产品,而不是一个IP,因此非常有存在感和成就感(1102试量产时先用到了Mate2上,好多新加坡的同事委托从上海出差的人带台回去,还有6362量产后有人拿着手机自豪地说这里面用了我们设计的芯片等);
  • 整个团队基本上在做同一个项目,目标的一致性让大家讨论技术问题也没隔阂,对这个项目也更有责任心;

另投东家

虽然那段时间在工作上很开心,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到合肥去,中间的原因和纠结不再多说,只记得鹏哥和老朱挽留了几次。

有时候觉得换个环境也挺好,可以让人从另外的视角审视一下以前的东西:

  • 比如说以前从没觉得做端到端交付有什么,后来发现只做IP时连顶层长什么样、用户怎么用都一无所知;
  • 比如说以前从没觉得总部有什么了不起的,现在才发现总部的资源远远多于外站;
  • 比如说以前感觉骑自行车也没啥,现在发现骑电瓶车还能在公司充电更好;
  • 比如说以前没觉得月末周六的加班和“奋斗者协议”牺牲掉的5天法定年假有什么,现在安排周末计划时不用考虑是不是月末,还多了5天法定年假和7天福利年假,感觉——
  • ……

环境真是个神奇的东西,一旦浸淫进去就会不闻鱼肆之臭、芝兰之香。

到了合肥后的确花了些时间去适应和转变,不光是工作内容、公司氛围,还有生活。从2017年初回到合肥后,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:买房、买车、养狗、结婚、装修、生娃……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安排,再也没有闲的无聊去公司吹空调看文档的时候了。

8年纪念

对于华为员工来说,8年是一个轮回,因为要离职再入职,更换工号,还可以拿到9个月薪水和这些年攒下的月末周六加班费(如果没怎么请假的话差不多有17个月的工资,股票怎么算我不知道)——颇为丰厚。

而我也只是想借这个机会纪念一下逝去的8年光阴:

  • 8年前我24岁,除了一腔热血一无所有,现如今则”咸鱼“了很多,反正也没有上升空间了,有事情做就好;
  • 8年前我只会做DLL、整数PLL,现在知识面广了很多,对IP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了不少,反而少了许多对新知识的渴望;
  • 8年前我带着与合肥的羁绊孑然一身前往上海,现在有了更具体含义上的“家”,也多了很多很多压力与牵挂;
  • 8年前海思还在坐“冷板凳”,K3V2还在被嘲讽“万年不变”,8年里麒麟成事、成名却又被针对;
  • ……

最后想起一首诗,感觉与我现在的心境颇为契合:
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
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
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